找回密码
 注册
  • 论坛今日发帖:0
  • 论坛昨日发帖:0
  • 当前在线会员:10
  • 查看: 2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政治] 周末厚重怀川谢半街与孙家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0:0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爱县清化街的古建筑承继了唐宋古韵、明清风格,恢弘大气、远近闻名,这不是道听途说。1936年,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兼文献主任刘敦桢来河南考察古建筑,从东向西经修武来到博爱,对清化镇古建筑惊诧感叹不已。他在考察日记中写到:博爱县1927年才从沁阳分出,何以一出博爱精华尽失?

       昔日的灿烂不同于今天的辉煌,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清建筑先后倒塌或被拆,我感到特别心疼,一心想拍下照片留个纪念,将来给敬重清化历史文化的后人留个念想。

       二街的韩家院,三街的魏、申、张、赵家院,四街的路家院,五街的何、胡家的院,六街的张家院,七街的高家院,八街的李家院,九街的段家,十街的王、杜、高家院,我都多次拍了照片,寻找那些镶嵌在建筑上的历史遗迹。

       从三街孙家院里发现谢家文化是个意外。这要特别感谢博爱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庞满军的提醒。

       说实话,历史传说中的谢驸马老院早已面目全非,除了大门前和胡同深处的三只石狮子、月山寺诗碑和早年出土的谢恩墓志,很难找到其他历史痕迹。记得我小时候经常路过有石狮子的谢家老院去学校,看到的多是破败低矮的房屋,丝毫看不出它的辉煌,历史人文古迹早已被岁月长河淹没。何况今天前院盖成红砖楼房,后院变成了三街村委大楼。

       但东边的孙家院保存完好,我曾经陪同庞满军等多次进院考察,希望找到怀商踪迹。这是明清时期清化街著名的戏装、估衣商号“大吉昌”孙家宅院,位于上世纪60年代县武装部大院西隔壁,杨家院东邻,狭长的院子从清化主大街一直通到北后街。大门口是木柱石础,二门口有石对联,院里有六方形砖雕门榭,上房建筑很高大,还有长长的三进、四进院落,建筑风格与档次让人吃惊,只可惜四进主房倒塌后无人收拾。

       二门口镶嵌有石头对联,上联是“派衍东山家声旧”,下联是“恩承北阙世泽长”,横批是“宝树凌云”。这副对联告诉人们院子里有故事。按理说孙家也是怀商大户,生意做到怀府各县,但是对联的含义与孙家无关而与谢家有缘,特别耐人寻味。

       先说说横批“宝树凌云”。东晋政治家、丞相、太傅谢安家的堂号叫宝树堂,也是如今中国谢氏家族最重要的堂号之一,位于杭州。其来源有几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均与东晋孝武帝和太傅谢安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见于《晋书·桓伊传》与谢家宗谱,说的是淝水之战后,谢安功高震主,有人从中挑拨,因此他受到孝武帝的猜疑。此事引起正直人士不满,中郎将桓伊当着孝武帝的面抚古琴而唱《怨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利。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此歌道出昔日周公佐文王遭到小人谗言猜忌的故事,不仅让在座的谢安泣下沾襟,也让孝武帝听了面有愧色。退朝后,孝武帝突然亲临谢安家安抚,见谢家堂前瑞柏枝叶繁茂,遂称赞“真宝树也”,并为谢安宅亲书“宝树堂”匾额。后来谢家后人行医,宝树堂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药号之一。

       再说说对联。上联“派衍东山家声旧”,意为其家族来自东山源远流长,而史书记载东山是东晋太傅谢安出仕前与成名后隐居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诗歌《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其二: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诗句表达了李白对被朝廷冷落的不满,仰慕谢安向往东山、渴望隐居的心情。无独有偶,唐代诗人魏奉古也写下“迹是东山恋,心惟北阙悬。顾惭经拾紫,多谢赋思玄”这样的诗句。下联“恩承北阙世泽长”,北阙指的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这里指大臣上朝或上书奏事候旨的地方,意为其家族世代承受浩荡皇恩,也表述谢家先辈对君主的忠诚。古人写诗为了工整也常用“北阙”对应“东山”,二者均属于特指。
       
       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这副对联写的是谢家,是彰显博爱人文历史与谢氏家族在此生活的重要证据,证明这座宅院过去属于谢家。为何后来成为孙家,其中一定有原因。

       带着诸多疑问,我采访了84岁的谢登芝老人。

       谢老的一番话,解开了我心头的诸多疑虑。老人说谢家原是清化大户,族大枝繁,后人众多,由于战乱,谢家人现在已经分居二街、三街、十街、牛王庙、谢庄等多处。清、民国时期谢家不仅拥有谢老院,东面还有原武装部大院和现在的孙家院,西面还有老法院、二完小(现实验小学)、学校南院,往西隔过晚清翰林杜严家(原县委招待所)还有一个谢家院,再往西到清化街西口,南北两侧还有三座谢家院,包括现在的县直幼儿园和对面的食品加工厂。那时候谢氏一门家大业大,拥有药店、食品厂和干果行,从二街到三街多处深宅大院相连互通,人称谢半街。只不过由于战乱等原因家庭破败,东边两个院子分别卖给本街魏家与孙家,二完小和老法院卖给了高庄孔家,食品加工厂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县直幼儿园这一支因城建扩路搬迁。谢老的解释让我基本摸清了谢半街详情,也了解了实验小学即原二完小大院的变更过程。三年前写小高庄孔大善人时,只是隐隐约约知道我的母校原先是孔家的,但具体情况吃不准,现在才知道是孔家祖上孔宪政从谢家手里买的。我小时候在那里上学,这个宏大的建筑群呈乌龟状,前院是四合院,中院另有西跨院和东转花楼,后院顺长一分为二,后门很宽大且有高高的台阶。杜家西隔壁的谢家院是狭长的过路院,通南扯北几百米连着两条大街,我过去常走,可惜那座非常漂亮带有侧厦的上房屋顶已开始倒塌。

       谢半街折射出清化街当年的繁荣,尽管不能与现在的车水马龙相比,但作为老清化街的一种文化符号,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关于谢家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期待谢登芝老人娓娓道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焦作房信网 ( 豫ICP备20014192号-2 )  

    GMT+8, 2025-5-1 05:43 , Processed in 0.43408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焦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