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 论坛今日发帖:0
  • 论坛昨日发帖:0
  • 当前在线会员:5
  • 查看: 29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语] 是什么撑起了《流浪地球》30亿票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11:3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昨天迈过了30亿元票房的门槛。支撑这个数据的,是逾7000万的观众人次。


       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哪一部引进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取得过这样的票房成绩。这一方面说明科幻在中国仍然不是一个大众性的电影类型,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当如此庞大的人群愿意为一部类型受众面不那么广的电影投票,数据就不仅仅是数据,而成为了了解大众观影需求的窗口。除了“中国人也能拍出视效不输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之外,《流浪地球》到底在哪里打动了观众?


       刘慈欣原著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终极设定,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科幻意义上的新奇感和浪漫感,更完美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园情怀——因为背负着地球,这一趟漫漫征程是远行亦是归途;而影片最后刘培强“带着空间站撞木星”的自我牺牲之所以能够踩中观众的泪点,也是因为他代替银幕前的人实现了对于舍生取义的向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片对于当下及未来的大众文艺作品创作具有启示作用。人们说,文艺作品除了要为大众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娱乐与愉悦之外,更应该对于时代重大的精神诉求有所回应。而《流浪地球》就如同一架探测仪,探测出了身处多元文化语境里的中国人的情感归依,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经典价值观在当代土壤中的根深蒂固。这也是人们将它称为“中国科幻”时“中国”二字的含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尤其是面对传统资源和历史题材时的文艺创作,部分出现了强行以现代视角颠覆传统、降格英雄的倾向。在这样的讲述中,程婴救孤不是出于忠义,而是为了替儿子报仇;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动机是暗恋嫂子……而这些作品没有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代与传统并非势不两立,尊重、满足和守护大众对于经典价值观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应该是文艺创作的铁律。


       当然,《流浪地球》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我们无需回避它的不足——除了那些不够科学的漏洞之外,影片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刘培强的最后一搏,也因为没有在剧本层面上解决“万一失败了,空间站上保存的人类种子和人类文明也将一并荡然无存”而受到观众的理性质疑。这些都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避免的问题,也说明文艺作品要想更好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就需要在艺术性上有更高的追求和更佳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焦作房信网 ( 豫ICP备20014192号-2 )  

    GMT+8, 2025-4-30 20:19 , Processed in 0.51253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焦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07

    返回顶部